
朗读
今年是“十四五”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评价的大考之年,五年一度的“国检”不仅是对公路路况、服务和执法的一次全面检阅,更是千万公路养护工作者技术水平和一线成果的集中展示。《公路治愈家》本期聚焦浙江金华。在近日召开的2024年度国省道公路路况检测验收会上,金华市普通国省路面整体路况水平PQI均值以92.47的结果位列全省第一,这是金华继2018年以来,第六年获得全省第一。优异成绩的背后,离不开金华市公路港航与运输管理中心始终大力推行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四新技术”。
废轮胎也可以修路了?“新材料”释放“大能量”!
在交通量剧增、恶劣天气增多的当下,提升路面性能迫在眉睫,为此,金华积极探索,从新型材料中寻找突破。如何有效提升公路养护品质,沥青是关键,针对部分国省道重车比例高、穿城镇路段等特点,金华决定采用熟化橡胶粉双改性沥青来替代传统SBS单改性沥青。
何谓橡胶粉双改性沥青?就是在SBS改性沥青中加入由废旧轮胎破碎后加工而制的胶粉,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将沥青二次改性。
相较传统SBS改性沥青,它更耐极端温度,经试验数据对比分析,采用熟化橡胶粉双改性技术后沥青的高温稳定性提高了约60%、低温稳定性提高了近20%、抗疲劳老化能力提高了30%以上,显著提升了沥青路面在极端条件下的使用性能。同时,原本难以处理的废旧轮胎被循环利用,化作“春泥”来养护道路,有效节约资源、降低污染,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公路建设。
建立病害“康养档案”,“新技术”助力“新管理”
公路养护既要“养”得好,更要“管”得好。为实现养护工程高效、精准管理,金华开始了新的思考。
去年,金华依托浦江351国道现代化养护工程,在现有的全市数字公路养护系统基础上通过多源数据采集,创新构建了病害“康养档案数据库”。
数据库记录了每一个病害的桩号位置、车道分布、病害类型、几何信息、时间信息、雷达波谱、处治情况,现场照片等八大信息,从病害的“出生”、“发育”到“灭亡”,全过程动态跟踪记录。此外,数据库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算法等新技术,精准识别病害类型、预测病害发展速度、评估病害处置方案,为养护工作提供更科学的管理手段。
在351国道养护工程现场,我们可以看到路边立着的铭牌,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就能进入“康养档案数据库”,这一处道路有哪些病害、前序处理过程、后续处治方案等一目了然。今年,金华将在全市大面积推广应用数据库,争取为金华市内每一条普通国省道都进行建档,让病害无处遁形。
给公路做个“无创手术”,“新工艺”成就“可持续”
道路养护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哪里有病害,哪里就需要修补。传统的修补工作要对路面进行开挖,对裂缝、空洞等进行填筑后再恢复路面,这样既破坏了路面的美观度,又影响交通和周边环境,开挖产生的废料也成了资源浪费。如何给公路养护“节能降碳”,实现可持续化发展?金华用“三维雷达检测+注浆”的非开挖修复工艺给出了答案。
以330国道婺城段为例,首先借助三维雷达精准“扫描”,提前发现路面沉陷、纵横缝等病害,再通过高压方式将注浆材料“打”入到路面下并快速固化,短时间内就能填充裂缝和空洞,恢复路面的结构强度和功能性能,相当于给道路做了一个“无创手术”,既高效又美观。基于三维雷达检测的非开挖修复工艺,可实现“事前定方案、过程全追踪、结果实时看”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减少返工次数,也最大限度降低了对交通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据了解,与传统工艺相比,非开挖修复工艺每公里修复工程碳排放减少20%-30%,修复后的路面抗压强度达原路面90%以上,节约工期50%以上,基本实现废旧材料“100%就地利用”。
金华在公路养护领域取得的斐然成绩离不开对新技术的拥抱。未来,金华将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深度挖掘“四新技术”潜力,通过科技赋能,打造更安全、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公路养护新模式,为浙江公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能级开新局贡献更多“金华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