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退出老年模式

念好“统、建、引、融”四字诀 金华城市治堵成效全国领先

日期:2024-06-03 15:49:05 来源:金彩云客户端 浏览量:​304
分享:
     

朗读

近日,百度地图发布《2023年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2023年度全国百城通勤高峰交通拥堵指数同比下降幅度最大的十个城市中,金华降幅排名第二,下降4.31%;周末交通拥堵指数同比下降幅度最大的十个城市中,金华降幅排名第一,下降5.77%。

自浙江在全国率先启动全省性城市交通治堵工程以来,我市抢抓机遇、拼搏争先,聚焦工作机制、路网建设、公交优先、三网融合等方面,全力推进“统、建、引、融”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丰富的治堵工作经验。

机制优化 统筹城市治堵“一盘棋”

“没想到反映交通出行的问题,没过多久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近日,市区居民黄女士对政府部门办事效率连连点赞,“现在去医院就医,方便多了。” 黄女士所在区域离医院较远,且没有直达医院的公共交通。经黄女士及附近市民多次反映后,市治堵办牵头医院等相关单位推出公交就医“点对点”路线J6,并将公交J6线路进行调整,调整后可凭乘车券在轨道交通万达广场站免费换乘,线路终点将设置在市中心医院内部,方便市民办事和就医。

办事效率高,执行力更强,这是不少市民对我市治堵工作的印象,而这缘于我市健全的治堵工作机制。近年来,我市建立了上下联动的组织机构,不断完善联席会议、督查通报、目标考核、督办催办、资金保障等五项工作机制,做到年度有计划、考核有目标、部门有沟通、资金有保障,确保治堵工作顺利推进。

同时,市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由市治堵办牵头抓总、统一调度、统一指挥,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能职责,分工负责、通力协作,通过联席会议、联动会商、联合执法等形式,紧密地把各部门联系在一起,五指成拳,形成推进治堵工作的强大合力。

项目为王 建好城市交通“一张网”

近日,在市区一环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二期)标段3环城南路(洪坞大桥—赤山溪)路段沿线工地内,施工单位的大型设备正在有序进行打桩施工。围挡外,两侧保通道路社会车辆通行顺畅,该标段主线桥已全面开建。

据悉,市区一环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二期)项目的建设是打通北苑立交、祝丰亭、东市北街及东市南街等多个交通堵点的关键一环,建成后将跨过金衢路、宾虹路、河盘桥路、解放西路四个路口,大幅提升通行效率。

这是我市大力实施“织路网、疏堵点、接断头”工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上马东市街南延、北延工程,提升改造新狮互通、大黄山隧道等多个路段,破解金华市区一环、二环10余年“断头路”困境。

同时,我市加快立交化改造,完成芙峰街铁路桥下穿、环西隧道建设工程等道路立体化项目建设,消除原有道路堵点,提升道路快速化通行能力,形成了以“三纵三横两环”为主要框架内畅外联的城市路网布局。

截至目前,全市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400余公里,建设联网路60余条,通过“民选民评”方式整治堵点乱点300多处,建设停车位28万余个,交通出行进一步优化,有效缓解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状况。

公交优先 引领城市交通“主航线”

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奉行公交优先原则。近年来,我市贯彻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要求,将公交都市和城市治堵工作有机结合,并先后获得“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和“绿色出行城市”两个荣誉称号。

2015年,我市开通全国首条纯电动快速公交线路BRT1号线,该线北起浙师大,南至市体育中心,纵贯金华市区,是全市第一条快速公交线,更是全国首条“低碳化、便利化、智能化”的纯电动BRT线路,为同类城市推广应用纯电动BRT提供了可借鉴样本。

目前,我市已先后开通金华到义乌、兰溪、武义的城际快速公交线,2021年已形成“一横一纵两延伸三城际”的7条快速公交线网布局,年均服务人次超500万,成功打造浙中城市群一小时出行圈。

我市还推进公交车辆动能改造,按下了新能源公交车投放“快进键”,中心城区新能源车辆比例已达到100%。同时,我市提出“路段专用、路口优先”模式,调整路口右转车道为公交专用道,让专用道延伸至路口,增加公交专用信号灯和公交待行区,进一步提升运行效率。2023年底,我市大运量公交线路高峰时段平均运营速度达到18.45公里/小时,较十年前上升15%以上。

三网融合 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

“现在轨道和公交无缝衔接,出行是越来越方便了。”昨日,市民王先生从轨道交通万达广场站B出入口出站,步行至三江国际花园公交车站,只用了4分钟左右。

近年来,随着“轨道+公交”“公交+慢行”等绿色交通模式的兴起,我市加快推进公交、共享单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与轨道接驳,目前已初步形成“轨道+公交+慢行”的三网融合公共交通格局。目前已开通了JB1、JB2、JB3等9条轨道接驳公交线,实现了市区轨道站公交接驳全覆盖。

为做好轨道慢行交通接驳,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我市不断优化公共自行车和共享电单车点位布设,市区11个轨道站点周边设置公共自行车站点19个、278个桩位;设置共享单车站点29个,可调用共享电单车500辆,调整后使用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6.4%。

市治堵办还积极变通,突破电子围栏限制,将二环内轨道站点周边设置为150米范围内无差别还车,满足市民就近停放需求。同时,共享单车企业对各自运营区域内的轨道站点周边进行巡检,及时完成车辆的调度和整理,保障每个站点有车有序,优化后轨道周边车辆调度方面的投诉量下降80%。

下一步,市治堵办将积极实施堵点乱点治理行动、基础设施提升行动,推动交通出行碳积分应用,进一步巩固成果、开拓创新,着力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推动治堵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点击返回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