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统、建、引、融”四字诀,我市治堵工作成效居全国前列

日期:2024-05-27 16:51:44 来源:市交通运输局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2012年起,浙江在全国率先启动全省性城市交通治堵工程,我市抢抓机遇、拼搏争先,聚焦工作机制、路网建设、公交优先、三网融合等方面,全力推进“统、建、引、融”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治堵工作“金华经验”。近期,百度地图联合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交通大数据研究中心等单位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百城中周末交通拥堵指数同比降幅最大的三个城市分别为金华、宁波、湖州,我市位居全国第一;通勤高峰交通拥堵指数同比降幅最大的三个城市分别为宁波、金华、绍兴,我市位居全国第二。

(一)机制优化,统筹城市治堵“一盘棋”

治堵工作作为市委市政府“一把手工程”,十年来四次荣获全省治堵评比同类城市组(除杭宁温外其他地级市)第一,两次第二,共六次获得省政府1000万财政奖补。一是建立上下联动的组织机构。市县均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治堵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办公室实体化运作。二是健全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督查通报、目标考核、督办催办、资金保障等五项工作机制,做到年度有计划、考核有目标、部门有沟通、资金有保障,确保治堵工作的顺利推进。三是形成通力协作的部门合力。市治堵办牵头抓总、统一调度、统一指挥,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能职责,分工负责、通力协作,通过联席会议、联动会商、联合执法等形式,紧密地把各部门联系在一起,五指成拳,形成推进治堵工作的强大合力,2023年召开治堵专项会议16次,协调解决问题12项。

(二)项目为王,建好城市交通“一张网”

大力实施“织路网、疏堵点、接断头”工程,十年来,全市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400余公里,建设联网路60余条,通过“民选民评”方式整治堵点乱点300多处,建设停车位28万余个。一是“通断头”,提升改造东市街南延、北延,新狮互通、大黄山隧道等多个路段,破解金华市区一环、二环10余年“断头路”困境。二是“建立交”,加快立交化改造,完成芙峰街铁路桥下穿、环西隧道建设工程等道路立体化项目建设,消除原有道路堵点,提升道路快速化通行能力,形成了以“三纵三横两环”为主要框架内畅外联的城市路网布局。三是“快速化”,市区一环路快速化改造一期主体已经投入使用,二期工程也将于2025年完工,建成后将跨过金衢路、宾虹路、河盘桥路、解放西路四个路口,大幅提升通行效率。

(三)公交优先,引领城市交通“主航线”

贯彻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要求,将公交都市和城市治堵工作有机结合,2022年我市先后获得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和绿色出行城市两个荣誉称号。一是打造快速公交。2015年开通全国首条纯电动快速公交线路BRT1号线。先后开通金华到义乌、兰溪、武义的城际快速公交线,2021年已形成“一横一纵两延伸三城际”的7条快速公交线网布局,年均服务人次超500万,成功打造浙中城市群1小时出行圈。二是推行绿色公交。金华BRT率先在全国中小城市实现100%纯电动运营。创新性提出“慢充+快换”模式,成功打造国内电动快速公交建设运行样本,中心城区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100%。三是打造效率公交。提出“路段专用、路口优先”模式,调整路口右转车道为公交专用道,让专用道延伸至路口。创新增加公交专用信号灯和公交待行区,进一步提升运行效率。2023年底,大运量公交线路高峰时段平均运营速度达到18.45公里/小时,较十年前上升15%以上。

(四)三网融合,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

推进公交、共享单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与轨道接驳,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公共交通格局。一是保障公交接驳。为方便市民实现轨道和公交换乘,开通JB1、JB2、JB3等9条轨道接驳公交线,市区轨道站公交接驳实现全覆盖。为方便轨道沿线乘客就医,市治堵办牵头破解首末站停车难题,成功开通万达广场到中心医院的免费接驳公交线路。二是完善慢行接驳。为做好轨道慢行交通接驳,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不断优化公共自行车和共享电单车点位布设,市区11个轨道站点周边设置公共自行车站点19个,278个桩位;同时设有共享单车站点29个,可调用共享电单车500辆,调整后使用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6.4%。三是优化运维管理。为满足市民就近停放需求,市治堵办积极变通,突破电子围栏限制,将二环内轨道站点周边设置为150米范围内无差别还车,并由共享单车企业对各自运营区域内的轨道站点周边进行巡检,及时完成车辆的调度和整理,保障每个站点有车有序,优化后轨道周边车辆调度方面的投诉量下降80%。

下一步,市交通运输局将进一步巩固成果、开拓创新,着力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推动治堵工作取得更大成效。一是实施堵点乱点治理行动。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道路畅通安全的堵点乱点进行专项治理,全市域治理10处堵点乱点,根据拥堵指数排名完成市区TOP5拥堵路段治理,城市交通管理满意度达到90%以上,高德延误指数控制在1.3以内。二是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市区一环、二环次支路建设,新建或改造城市道路8公里,缓解主干道压力。加快打通断头路、瓶颈路,主城区新增城市联网路6条。缓解市民出行停车难等问题,新增公共停车位1000个,配建停车位8000个。净化人行道,保障人行道通行安全畅通。三是推动交通出行碳积分应用。建立碳普惠减排激励机制,依托碳普惠平台,对减排量进行科学量化、记录,进行核算和兑现。推动建立多元化兑换场景,形成完整、可持续的碳普惠运营闭环,实现低碳减排“人人有责、人人有利、人人有权”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