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退出老年模式

溪西的变迁

日期:2019-02-12 09:43:26 来源: 浏览量:​181
分享:
     

朗读

我是参加工作不久后走出乡村,走进兰溪老城的,而老城跨江对岸是溪西。

溪西因位于兰江西岸而得名。那时,从老城走过兰江大桥,溪西原来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庄。除溪西乡政府、信用社、供销社等单位的几幢二三层楼房外,沿江而建的青砖黑瓦民居,大多很陈旧,甚至残破。溪西分外溪西和里溪西两部分,其中外溪西依江呈带状分布,设溪西村委会和溪西居委会。1987年版的《溪西乡文化志》载,溪西村辖16个生产队,人口1579人。耕地面积11128亩,村民主要种植水稻,村办企业砂石运输队、蚊香厂等。

溪西的起步始于连接兰江大桥公路,即至今引以兰溪人自豪的宽阔大街——丹溪大道,才有新区不声不响地向西拓展。作为贯通东西、连接老城的主要通道,大手笔规划实施,路面取直削平,宽度达四五十米。当时人们习惯老城的狭窄街路,农村人也走惯了乡村的土路,哪见得这么宽阔的大路?朴素的情感之下,认为占用了太多的土地!在兰溪人心中,土地向来是无比珍惜的。不过,刚开始丹溪大道上确实人很少,除时有肩挑提包的走路行人进出城乡、一闪而过骑着自行车的人往返城乡外,按着长短笛的汽车寥寥无几,街道显得空荡荡的。好在人、工、农、建“四大”国有银行大楼率先在丹溪大道北侧拔地而起,后来被人们誉为溪西新区金融一条街。尽管如何,人气依然不旺,溪西显得有些冷清。

1985年6月,兰溪撤县建市。兰溪市政府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开始实施新区开发,在溪西金千铁路南侧,用地规模2.22平方千米,至2005年已基本实施完成。先后建成丹溪大道(延伸)、兰荫路、李渔路、府前路、横山路等四纵四横道路大框架。随后,完成了兰一中搬迁工程、50年一遇标准城市防洪工程、城市引水工程、330国道外迁工程。新建文化馆、体育馆、芥子园、电力大楼、电信大楼、保险公司、报社、兰溪剧院、科技馆、图书馆、体育中心、广电中心、博物馆等一批公益性基础设施。新区开发,生态文明并举,青湖公园、府前广场、李渔公园等公共绿地,成为新区的天然氧吧。随着新区建设步伐的加快,红梅、兰荫、香兰、青松、翠竹、青湖等居民小区相继建成。

我和许多城乡居民一样,从逼仄的旧城搬出入住溪西新区。谁知没几年,溪西人渐渐多了起来,汽车也渐渐多起来了,四面八方的外乡人也来到这里,街道车水马龙,人们这才叹服当初决策与设计的超前意识,甚至以今之境况,惊呼当初为啥不更宽些,因为溪西已开始像大都市一样地堵塞了。

随着溪西新区的开发和发展,入住居民迅速增多。1992年底,溪西新区成立了红梅、香兰、松竹、兰荫南路、三市街、兰荫北路、龙头背、青湖等居委会。1993年,开通1路、3路、9路三条公交车。1995年8月,兰溪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等机关单位搬入溪西新区的市党政大楼,前后有一批职能部门纷纷迁入溪西新区。1997年10月,汽车西站(客运中心)建成营运。兰荫中学、育才中学、外国语学校先后建成,兰五中异地搬迁,新区教育均衡发展。溪西新区已成为兰溪新的政治、金融、文化、教育中心区域。

进入21世纪,溪西新区建设步伐更是突飞猛进,兰江大桥加宽工程竣工,星湖大厦、农合大厦、世贸大饭店、新人民医院、行政服务中心等一大批城市标志性建筑矗立在市民面前。沃尔玛、星巴克、肯德基、横店影城、KTV、嘉泰星悦城、地下商业街等一些主力品牌纷纷进驻溪西,商圈的规模、人流、业态、租金及成熟度明显提高。从而,大幅提升了溪西商业经营水平和档次,使溪西商圈越来越繁荣,形成老城新区“东西双核”中央商务区,溪西商圈发展迎来全新的局面。

记得我刚入住溪西小区,街巷道路是比老城宽了许多,但路上车流不多,也没有红绿灯。偶尔去沪、杭大城市,见到红绿灯都不知咋走。也记不得从何时起,溪西新区在繁忙的十字路口处开始安装红绿灯了,现在抬眼就是红绿灯,恐怕没人说清到底安装了多少。人流车流川流不息,闪烁不停地红绿灯就像一双双眨动的眼睛,帮助人们看路,当然也规范着人们来往出行,市民也自觉地养成了“红灯停、绿灯行”的习惯,心底明白这言行举止就叫文明。

而今,我站在兰阴山顶,俯瞰溪西一片繁华,新区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溪西新区已不断向西扩张,不知不觉延伸到了水阁殿(大路口),甚至周边还建了女埠、厚仁、永昌、赤溪四个小城镇,过去地道的乡村农民也随之步入城镇化的浩荡进程之中。目前,溪西新区共有11个社区,当年的溪西,包括三市街、龙头背纳入滨江社区。

四十年似弹指之间,当年西岸溪西,愈发地生机勃勃,实在是今非昔比!这些奇迹的创造,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变迁,得益于历届兰溪市委市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创新发展理念,得益于千千万万市民勤劳坚韧和奋斗不息的结果,相信未来的溪西会更好!

点击返回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