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一、2014年主要工作
2014年是全面深改的元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我们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坚持改革引领,突出转型升级主线,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着力破除“四风”、着力攻坚破难,以“高四干十两水运、一园一纽三港口”和“九个二”工程为总抓手,有力地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转型升级、有力地助推了“浙中崛起”和“两美”金华建设,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运输厅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基础设施有效投资进一步扩大。紧紧围绕我市“群城聚市”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两富”、“两美”金华建设大局,按照“新四化”要求,狠抓项目落地,大力推动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2014年,我市再次掀起交通建设高潮,有效投资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实际完成投资132.3亿元,有效投资规模挤入全省第一方阵,公路、水路、物流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步推进。一是公路建设保持良好势头。杭金衢高速公路金华段改扩建工程,金华互通及连接线提升改造工程,义乌疏港高速,330国道婺城段、永康段,37省道东阳李宅至青岩刘(义乌段)改建工程,婺城区汤莘(九)线,40省道东阳上新屋至里坞改建工程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开工建设;40省道、42省道磐安段及20省道浦江段等重点在建项目进展顺利;临金高速公路建德至金华段,杭绍台高速公路金华段,金丽温高速公路金东互通及连接线项目,330国道金东段、兰溪至建德段,金义中线,金兰中线等项目前期进展顺利;东永高速公路、婺城区白汤下公路、兰溪马涧至墩头、义乌稠廿公路拓宽、永康西溪至磐安新渥公路等共83.42公里公路已建成通车。二是水运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衢江(金华段)航运开发项目,游埠、姚家枢纽工程已于2014年9月份正式进场建设,游埠枢纽、姚家电站一期围堰及一期泄洪闸基础垫层已完成,二期纵向围堰及消力池等混凝土工程正在浇筑;游埠、姚家船闸工程12月份正式进场建设,围堰填筑已接近闭合。兰江航道整治项目已完成初步设计。三是物流场站建设力度加大。邮政速递物流中心、中国-金义电商商务新城、中通快递浙中总部基地,浙江物产(浙中)供应链物流服务基地(一期),浙江嘉宝物流基地等项目进展顺利。建设完成金西客运站、浦江客运中心扩建工程、东阳横店客运中心和义乌综合客运站等四个客运场站。义乌佛堂客运站、武义客运北站、东阳城西客运站等项目正在加紧推进。
(二)交通运输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把转型升级作为适应新常态的主抓手,各项工作稳中有进,进中有为。通过一组数据,我们就会体会得更深。
1.有效投资。2014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32.3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03.36%;较上年总量增加了56.3亿元,同比增长74.1%。其中:公路87.8亿元,增长145.9%;物流、客运场站33.62亿元,增长26.4%;水运7.7亿元,增长305.3%;智慧交通3.18亿元,增长113%,投资增幅在全省排名第四。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8.3%,为我市经济 “稳增长、调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2.项目建设。2014年完成高速公路44.7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87.9公里。整治道路事故多发点(段)48个。实施公路安保工程569公里,公路大中修387公里,病旧桥隧加固改造25座。建设客运站4个,农村货运站8个,农村港湾式停靠站641个。完成渡埠改造7处。指导和参与建设物流园区项目3个。截至2014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 12269.387公里,比2013年增加 232.602公里,递增1.93%。公路密度112.13公里/百平方公里,比2013年递增1.93%。高等级次高级路面12228.373公里,占公路总里程99.67%,比2013年增加240.756公里,增长2%。
3.城市治堵。2014年城市治堵工作共投入资金60.54亿元,新增公交专用道10.3公里、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1条9.8公里、新增专用停车位9244个(其中公共停车位1181个)、4个旧小区改造新增停车泊位376个、减少影响交通功能的路面停车位1235个、 新增公共自行车11800辆(全市总量已达16800辆,其中市区7000辆)。市区公共交通出行总量9760万人次,同比增加1160万人次,增长13.47%。重点道路机动车守法率、非机动车守法率以及行人守法率分别为99.46%、99.74%、92%;交通满意度为85%。
4.改革创新。城际客运运营体制机制改革、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物流项目建设已取得实质性突破,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公车改革、办公用房专项清理等3项改革已圆满完成。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17项。在全市首次开展养护企业信用评价。推动2个车辆检测站市场化运作。开展甩挂运输、定向联系重点运输企业和洗车循环水再利用等3个试点。创新出租车管理方式,乘客平均等车时间下降27.6%,拒载、拼载投诉率下降42%,单车整体合格率提高8.9%。
5.社会服务。全市道路水路共发送旅客11980万人次,完成旅客周转量478348万人公里,分别比2013年增长0.4%和下降1.8%。完成公路货运量7811万吨、货物周转量612063万吨公里,分别比2013年增长11%和7.3%。水路货运量、货运周转量为37.7万吨、3019万吨公里,分别比2013年增长1.3%和10.1% 。邮政企业和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64.58亿元,同比增长42.0%;业务总量累计完成134.88亿元,同比增长64.1%。全市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累计完成业务量6.12亿件,完成业务收入53.18亿元,同比增长72.4%和46.4%。业务总量与业务收入均列全省第二、分列全国第六和第八。2014年6月份开通“跨境通”(金华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日均流量8804件,日均量环比增长127%。其中,单日流量最高达18449票。
6.职能转变。本部门权力事项减少520项,确定部门职责8项,厘清与相关部门的职责边界22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42项,公共服务事项13项。行政许可项目以及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平均办结时限压缩至5.53天。开展重大项目稳定风险评估3个。废止规范性文件1件,新出台规范性管理制度13项。
7.科研成果。获国内领先科研成果1项,国家级科技奖项2项,省级科技奖项2项,市级科技奖项3项,推广“四新技术”12项,转化科技成果2项。公路大中修旧料回收率达91.77%,旧料循环利用率达82.42%;营运客车单位能耗下降0.34%,营运货车单位能耗下降0.46%;内河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2.8%。
(三)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显著。自2014年2月份以来,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共有36个基层党组织、21名县处级领导干部、606名党员参加了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局党委紧紧围绕“勇当正风提效排头兵,甘做百姓富裕铺路石”这个总载体,按照“规定动作做到位走前列、自选动作求特色创亮点”的总体要求,遵循“普、特、新、改、破、立” 六个字要领和“七破七立”作战图,精心谋划教育实践活动的整体布局和行动方案。在市委第七督导组的帮助和指导下,局党委突出问题导向,坚持“有什么问题就整改什么问题,发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始终把解决突出问题贯穿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局党委坚持带头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28条办法”、“六项禁令”和市委25条意见。在活动期间,针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和查找出的112条问题,局党委认真研究制定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方案》,明确了“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和整改责任人。全面推行“三步整改法”,大力开展“五项集中整治”(文风会风治理、提能增效、规范领导干部工作和生活待遇、“三公”经费使用、提振党员干部精气神)和“七项专项行动”(民情民事面对面、民情体验、“破解难题、一线攻坚”、公路执法专项整改、“治理交通拥堵”和“五水共治”当先锋、领导干部“双联系点”、“党员进社区、点亮微心愿”),破解了一批系统内久拖未决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如,快速解决了“山苏公路”沿线婺城区塔石乡六个行政村1800余村民乘公交车难问题,回应了群众强烈要求开通公交的热切期盼,让老区人民享受城乡公交统筹发展的同城待遇;为争取330国道婺城段列入省厅大中修项目全额补助计划,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去努力,终于提前终止330国道叠加在高速公路上的收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形成的城际客运运营体制机制改革已经破题,成功开通了金兰中线城际808路直达公交等等。一年来,局机关整改“四风”问题112项,召开会议同比减少36.4%,发文数量同比下降3.8%,“三公”经费减少26.7%,清理办公用房2870.07平方米,初步废止制度5个、修订制度10个、新建制度5个。省委赴金华市督导组徐苏宾副组长给我们的评价是:“领导重视做表率、思路清晰定位高,载体丰富工作实,边查边改效果好”。中央第七巡回督导组傅克诚组长的评价是:“工作扎实成效明显,活动载体有特色,组织形式灵活方法多,整改工作扎实到位”,对我们的“八学八听法”和“七破七立”给予高度评价。
(四)善作善成真抓实干亮点纷呈。既立足全局、整体推进,又从大处着手、突出工作重点。既做好“补弱”工作,使弱项不弱,补齐短板,又使优势更优,亮点更亮。2014年亮点工作主要有8个方面:一是继续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政策,助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共向上级部门争取补助资金43.4亿元,土地指标约10336亩。较上年总量增加7.6亿元,增长率达21.2%。二是大力开展交通专项整治行动,助推“五水共治”、 “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落到实处。大力开展船舶污染治理行动、维修(洗车店)专项整治、公路边“三化”行动等。建立船舶油污水接收点1个,设置船舶垃圾收集点25个,关停违规经营维修(洗车)店50多家、搬迁20多家,完成污染源整治7022处,公路用地范围内完成率100%,有力推动了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落实。三是交通科技创新再结硕果,推动交通运输科学高效发展。“金华市公路及隧道自发光节能照明标识设置工程” 获2014年全国交通运输行业首批绿色循环低碳示范项目,并获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我市交通运输部门起草的第一个省级地方标准—《公路同步碎石封层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于去年10月17日正式颁布实施。金华市港航管理局“山区航道技术创新工作室”获浙江省“职工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姚家船闸下游深开挖引航道稳定与防洪影响研究》成果在衢江项目应用成功,该技术的应用可节省工程资金2000余万元。四是在全省率先完成高速公路沿线广告牌整治,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2014年6月份,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和指导下,我局会同市“三改一拆”办、市各相关部门及高速公路沿线各县(市、区)政府,果断采取有力措施,迅速行动,利用一个月时间,在全省率先将高速公路沿线1148块违法广告牌全部拆除。7月31日,我局具体承办的全省高速公路沿线广告牌整治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暨军民市长作典型发言,介绍经验。市委徐加爱书记批示充分肯定:“干工作就要这样的力度和气势!”省委书记夏宝龙,时任省政府党组副书记、顾问王建满分别在省交通运输厅专报信息上作出重要批示,省“三改一拆办”、省交通运输厅联合下文予以表彰,省交通运输厅发文要求全省交通运输系统推广学习。五是探索创新“七种新模式”,大物流建设蓬勃发展。探索创新“快递物流集聚、金融物流、国际物流企业集聚、义新欧铁路国际通道、“跨境通”国际邮件小包、便民便捷式服务、‘一站式’供应链服务”等七种物流发展新模式。2014年物流业增加值340亿,占我市GDP10.7%,比上年又提高1.2个百分点。承担我市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现代物流建设项目,共上报重点项目17个,总投资约108.36亿;储备项目11个,总投资约36.32亿。六是首次尝试快速公交系统(BRT)建设,打造全国首条BRT纯电动示范线路。2月12日,市区尖峰山至体育中心首条快速公交系统(BRT1号线)线路正式投入试运营,全长14.2公里。38辆BRT公交车全部采用青年集团生产的纯电动汽车,据了解,这是全国首条纯电动快充式快速公交线路。七是建起国内先进的出租车新型电召平台,解决群众“打的难”问题取得阶段性成果。引进全国首个融合电召和手机召车统一平台的电召运营系统,实现了马路扬招、电话召车和手机APP召车“三网合一”。出租车月业务量提高150%,乘客等候时间从最初的73.49秒降到59.42秒。八是出重拳联合治超,“治超难”的痼疾得到有效整治。2014年以来,先后3次联合公安等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治超,超限率始终控制在4%以下。特别是去年12月,按照市委徐加爱书记的批示精神,组织路政、运政、交警、特警等90名执法人员,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市区货运车辆超限超载联合整治行动,对违法超限运输行为形成了极大的震慑。
(五)党建文明创建两轮驱动取得双丰收。一是深入推进 “党建工作品牌”建设。把党建工作品牌创建作为增强党建工作活力、提高党建工作品位、提高党员干部服务基层群众、服务社会水平的有效载体与重要抓手。市公路局党委“五型公路伴你行”活动向市直机关工委申报了知名品牌,浙江交通技师学院机电技术系党支部“红色文化引领成长”、信息系党支部“倡导孝道文化 弘扬传统美德”活动分别申报优秀党建工作品牌。二是积极开展交通运输最美行业创建。全系统积极开展“交通行业百名最美”、“十佳文明服务之星”、“十佳文明服务窗口”、“最美方向盘”等评比活动,市高速路政大队等12家单位被推荐为省交通运输厅“交通行业百名最美”先进单位,32名同志被推荐为省交通运输厅“交通行业百名最美”先进个人。认真开展交通最美行业建设活动,全市创建四星级文明服务区1对,三星级文明服务区4对。新开辟了市区K20路、K28路、K37路三条精品公交线路。创建金东区古孝线文明公路1条。
(六)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按照“干部一线培养、问题一线发现、矛盾一线解决、能力一线提升、作风一线转变”的要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2014年,提拔和调整了9名局管干部,有7名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调整到重要岗位任职。向组织部门推荐4名年轻干部人选到基层任(挂)职锻炼,推荐援藏专业技术人才人选2名,推荐1名年轻同志参加“金衢丽”高学历优秀年轻干部培训班。
(七)交通文化宣传工作再创佳绩。2014年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在各种媒体上发表稿件2781篇。被省厅和市“两办”采用政务信息105条。在全省第二届交通文学“梅花奖”中,我市交通运输系统共获奖项11个,比第一届新增3项。其中:二等奖1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5名。此外,市运管局还荣获全省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规范化教学技能竞赛、全省运政稽查执法知识竞赛2个团体第一名。